为什么2岁男童也会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 全球聚焦
2023-05-11 21:28:30 来源:

2岁男童感染HPV致喉乳头状瘤

媒体报道,杭州一名两岁男童因声音嘶哑就医,喉镜检查发现喉咙内长了一个“菜花”样的肿块,被诊断为喉乳头状瘤。


(资料图片)

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导致的。

说起HPV,人们通常首先会想到“性传播疾病”和(宫颈)癌症。

2岁男童,怎么会感染“性传播性”病毒呢?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所谓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其实(HPV)是一大群对人类皮肤和黏膜具有亲嗜性的双链DNA病毒,目前共发现有多达225种类型,共分为5组。

其中,有一些专门感染皮肤,引起形态不同的皮肤疣,就是俗称“瘊子”。

而另一些则感染黏膜, 可以在子宫颈、生殖器、肛门周围,以及口腔引发尖锐性湿疣或者疣,最常见的是HPV6和11,也是目前被推荐的4价和9价HPV疫苗包含的2个低危HPV。

约15种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持续感染可导致感染部位发生浸润性癌,被称为高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前面图中被标识为红色的)。

人乳头瘤病毒16、18、31、33、45、52和58是最常见的高危类型,也是目前9价HPV疫苗所包含的病毒类型。

研究认为,高危HPV持续感染与世界上超过5%的癌症相关,HPV感染与几乎100%的宫颈癌,90%以上的肛管癌,近半数的口咽癌、阴道癌、外阴癌和阴茎癌有关。

这就是这种病毒,特别是高危亚型特别引人关注,HPV疫苗被大力推广,甚至被称为“宫颈癌疫苗”的原因。

儿童口腔HPV感染并不少见

虽然感染黏膜的HPV被认为主要通过性传播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影响到约50%的80%的性活跃年龄的女性。

但是,研究也发现,在处女、婴儿和儿童的口腔和生殖器黏膜中也发现了某些黏膜HPV感染,表明也存在非性传播。

已经有很多公开发表的研究调查了儿童口腔感染HPV的情况。

比如,芬兰一项针对6岁以下儿童口腔HPV感染的纵向研究就发现,新生儿出生时口腔HPV感染率高达22.8%,36个月随访时感染率最低达到8.7%,到6岁时又升高到了20.4%。

可见,包括婴幼儿在内的儿童口腔HPV感染并不少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大部分病毒会被免疫系统清除(也有科学家认为,HPV不可能被完全清除,仅仅是阶段性转为了不易被检测到的潜伏状态);同时,又可以经过非性途径感染。

非性途径的人乳头瘤病毒传播模式包括母婴垂直或水平传播,以及自体接种(自身一个部位的感染传播到另外的部位)。

新生儿是如何感染HPV的呢?

目前认为母婴垂直感染存在三个可能的途径,围孕期(感染卵母细胞或精子)感染、产前(怀孕期间通过胎盘)感染,和围产期(出生期间或出生后不久)感染。

一般认为,围产期传播是新生儿感染HPV的主要途径。有研究也表明,HPV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HPV阳性的风险更高;而且母婴之间HPV类型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但是,HPV阴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HPV也可能阳性。

比如,一项大型研究就发现,HPV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比阴性母亲所生的孩子HPV阳性的可能性仅高33%。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新生儿口腔HPV感染率与生产方式无关,与剖腹产相比,正常的阴道生产的孩子感染率并没有差别。

总之,包括新生儿在内的儿童口腔HPV感染并不少见,而且感染途径也并不简单。

杭州2岁男童感染HPV“正常”,引发喉乳头状瘤就是运气不好了

如上所述,儿童口腔HPV感染率并不低,因而新闻中杭州2岁男童感染HPV也属“正常”。

但是,由此引发了喉乳头瘤就是运气不好了。

因为,研究显示,大多数儿童口腔HPV感染并不会产生临床病变。

比如,上述芬兰研究的6年随访期间,仅有11% 的感染儿童在口腔粘膜上呈现了病变。最常见的病变是小的增生性病变(仅有3.9%)、无增生体的溃疡(仅2.8%)和粘膜红色病变(2.2%)。

所有近200名儿童中,6年期间只有1名儿童出现了乳头瘤病变。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