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滚动 > 正文
“早日康复回家过年!”他们这么拼,只为守住群众的生命防线
2023-01-10 11:30:13 来源:

浙江迎战新冠重症高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重点全力向“保健康、防重症”转移,医院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为人民群众牢牢守住生命防线。

战新冠病毒,浙大一院可以说是经验老道。早在三年前,浙大一院之江院区作为浙江省最早的省级新冠定点诊治医院,承担起全省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重任,成为浙江省的抗疫主战场。而今,曾经奋战在浙江省抗疫主战场的精锐队伍再次聚集迎战新冠,在实战中勇毅坚守,在困境中挑战自我,他们只为一个目标——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今天,我们见到了六位忙碌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零距离感受了救治一线现场的忙碌与不易。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跑在死神前面救下一条条重症生命,说起患者要出院了,他们笑了,他们说累点算什么,只要能让患者早日回家过年,什么都值得!


(资料图)

感染病科盛吉芳

每天时间都不够用

“17床是新冠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28床是感染后自行随意服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刚刚昨天住进来的。”

“30床这个小伙子是甲状腺癌术后,肺部渗出严重,今天情况刚刚稳定……”

每天上午和下午,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主任医师都会带组查房,无论是新入院的患者,还是即将康复出院的患者,她都会一个个询问体征,详细分析肺部影像,评估他们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详细叮嘱注意事项。

“我们病区收治的多是一些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且复杂,病情变化快。”盛吉芳表示,一天2次查房,既是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是对患者的最大的安全保障。

自本轮新冠病毒感染发生以来,盛吉芳所带领的感染病科团队作为“前哨尖兵”,再次冲在了最前面,一如每次重大突发传染病发生那样,义无反顾。

感染病科是浙大一院传统优势学科,随着新冠感染患者不断增多,医院统一安排,跨科、跨院区腾空病区整建制调整为新冠病毒感染病区,需要感染科医疗团队管理和分担的病床一下子翻了近一番,盛吉芳的工作量也激增。

“除了管好我们病区的住院患者,我每天还需要去其他新开的病区指导救治,制定方案。”最近这段时间,盛吉芳几乎没有空余的休息时间,每天不仅要进行网络会诊,指导全院和全省新冠感染患者的救治,还需要参加各种网络会议,对全省医务工作者以及基层卫生人员进行培训。

抗疫3年多,盛吉芳在临床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总结为两个字便是“早”和“足”:感染后所有的治疗措施要尽早上,治疗疗程要足够。凭着这样一套方案,在盛吉芳所管理的病区,所有患者都没有进展为危重症。

治疗病人、传递经验,盛吉芳总感觉时间还不够用,恨不得把一秒钟掰成两秒钟用。即便是感染了新冠,她也只是吃了几颗退烧药,仍然坚持工作,没有一刻休息。“那几天正好是感染高峰期,我们医护人员人手紧缺,而且很多新收的患者病情重,我最高也只是烧到38℃,自己还能熬过来,没必要休息。”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是她对自己这份职业的坚持和热爱,也是无数中国医护人员的最真实写照。

护理部王华芬

鼓励、信任、保护TA们是我的责任

“晚上8点庆春5号楼3楼A区要开始收感染患者,人员需要迅速到位!”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王华芬在巡查急诊后毅然做了这个决定。此时已经是下午6点30分,只有一个半小时,如何抽调护理人员快速进行组队,是她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高峰,全院上下一盘棋,护理团队必须迅速跟进。我们需要把可能发生的事件全部考虑进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王华芬凡事都亲力亲为的态度,坚定着全院护理人员“战斗”的决心。护理部安排专班、专人全天候监控各病区床位使用及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按照科室护患比、工作强度,实时动态调配护理人力。将有重症护理经验的护士充实到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复苏室、健康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辅助科室等护理人力充实到临床一线,截至目前全院调配护士达近1500人次,力度空前。

随着阳性病患人数不断飙升,医务人员工作量急剧上升的同时,护士们也陆陆续续在工作岗位中招,医院护理人员告急,正常的护理工作举步维艰。王华芬24小时在线,配合医院科室整合,随时指挥全院的护理人员调度,保证科室正常运转,保障临床护理质量安全。

“这真是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地方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是部分地市级医院对我们的感谢。王华芬表示,作为浙江省护理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她在加强全省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上责无旁贷。根据浙江省卫健委的工作部署,她第一时间组织面向全省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的“清醒俯卧位通气操作要点与实践”线上专题培训,累计收看量达17.6万人次,为全省提高俯卧位通气使用的规范率以及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贡献力量。

抗疫三年来,王华芬说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我还能撑一撑,撑到你们回来。”“我退烧了,没问题!”正是因为浙大一院4400余名护士上下一心,以平凡之躯扛起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神圣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才再一次筑牢阻挡疫情的“防波堤”。

陆远强

我们做的都是平凡小事

但却无限用心

阵阵咳嗽声、滴滴答答的监护仪、外加偶尔出现的几声警报,静谧的浙大一院急诊科的EICU里分不清昼与夜。而就在不远处的复苏室里,陆远强主任带领的急诊科团队正在与“死神”鏖战博弈。

“发热4天,呼吸心跳骤停,氧合指数低于60mmHg,上ECMO!”ECMO又叫体外膜肺氧合,就是用体外机器代替人的心肺功能。陆远强当机立断。此前,76岁本身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蔡姨在急诊科进行气管插管、俯卧位下的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仍持续下降,心肺部功能严重受损。好在ECMO的及时上机,及时纠正了她的缺氧和休克,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下来,赢得了救治的宝贵时机。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对外窗口之一,从12月中下旬开始就超载运行,每日接诊患者骤然增多,其中大部分是新冠病毒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这几天,参与抢救的陆远强主任仍不时发出阵阵咳嗽。10天前,基础体温不高的他一度发烧到39℃。吃了退烧药,他顶着浑身酸痛、打着哆嗦继续坚守在岗位上。

“我们庆春院区急诊科38个医生,外加全院支持和规培医生一共60余名,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急诊人一直默默坚守!实话说,真的很想让大家回去休息,但是我们急诊人回去休息了,患者怎么办?”陆远强说,医院是急诊科最坚强的后盾,全院临床科室都紧急动员,各科室紧密团结,互相协作,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轻伤不下火线”,保证绝大多数需要抢救的患者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每节省一分钟,就是为抢救生命多争取一分钟。

作为急诊科负责人,陆远强主任肩负重担、不敢有丝毫懈怠。除了日常管理,他每天坚持查房,一直和同事们战斗在第一线、全力以赴保障急诊平稳运转。

“送来我们这里,我们就要拼尽全力去救治!”患者的病情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碰到紧急情况,一直吃着降压药的陆主任还是会感觉头晕目眩。他每晚11点下班,清晨7点到岗,深夜1、2点还时不时被危急诊电话叫醒,为保存体力偶尔不得不吃片安定、睡上几个小时。

“现在拼的是速度和耐力,我们再苦再累,也要为急诊患者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陆远强主任嗓音嘶哑,但语气中透着坚定。

重症医学科蔡洪流

必须打赢!肯定打赢!

“老人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很快就可以回家过年了。”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综合监护室主任蔡洪流刚把病情好转的94岁高龄重症肺炎患者转到普通病房,蓝牙耳机就传来:“蔡主任,13床抢救!”

这就是险象环生的重症医学科,滴答滴答的各种仪器声在安静的环境显得格外刺耳。这是与死神最近距离厮杀的战场,是将最危重患者拉回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生命守候的最后一丝希望。

“我们这里住的都是病情最危重的患者,靠着各种仪器设备、药物维持着生命。他们大多数年纪比较大并且有合并基础疾病。这些患者病情变化很快,可能早上病情还算稳定,中午就需要抢救。”蔡洪流表示,每一个重症医学科人都抱着“做最坏打算,往最好方向救”的信念在跟死神抢人,为了跟时间赛跑,近一个月来,蔡洪流奔走于各院区的ICU病房,实在太困就在办公室或者汽车后座打个盹。而他的耳朵里永远塞着一个蓝牙耳机,蓝牙耳机动不动就闪着蓝光,表示有电话进来。

救治工作与筹建工作,这位“老重症人”都扛住了!为迎战新阶段的“战疫”,为保障每一位患者的救治,医院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全院统筹,扩充重症监护室病房,设置可转换重症病区,时间紧急,任务重,专业人员紧缺,这给蔡洪流和他所带领的重症团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早在12月初,省卫健委就委托我们给全省11个地市的医疗机构开展重症救治骨干团队培训。”蔡洪流表示,浙大一院也是全省最早启动对非ICU医务人员进行重症基本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医疗机构,400多位青年骨干提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以便于快速投入到迎接重症高峰战疫中,事实证明该举措让实战从容了很多。

“最难的时候过去了。”蔡洪流说,最难的时候是看着自己孩子般大的医护们一个个阳了发烧,但重症患者一刻都拖不起,好在这个阶段大家靠着团结的心熬过来了。

“我们现在信心满满,必须打赢这场战疫,也肯定能打赢!”蔡洪流说到现状,语气高扬了起来,他说医护人员都逐渐恢复健康,每天有多位重症患者转到普通病房,就等春暖花开。

呼吸内科周建娅

最艰难的时候好像过去了

又好像没过去

“老爷子状况好起来了,要对老爷子有信心。”小编见到呼吸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周建娅主任医师时,她正在浙大一院庆春院区查房,身边几个患者的家属围着。隔着N95口罩,周建娅的声音嘶哑。

“病人实在太多,我们科前不久又扩了两层病房,一开就住满。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最艰难的时候好像过去了,又好像没过去。”周建娅表示,浙江的感染高峰已经过了,发热门诊日均量也明显下来,带病顶在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感染后的重症正在爬坡高峰,医护人员还没喘过气来新的挑战就已经开始了。

人数有限且时不时还减员的医护人员,不断扩张的病区,源源不断收进来的患者,如何把手头数得过来的“兵”盘活在这场“战疫”中?周建娅说靠的是团队的责任心与凝聚力!

“我们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感染过,很多是带病坚持在岗,没有一句怨言。”把发烧的“兵”赶回家休息,退烧的“兵”主动顶上,呼吸内科的团队有一种隐形的精神契约在,呼吸一、二支部的党员在其中也充分发挥着先锋堡垒作用。沈毅弘主任在之江,王悦虹主任在余杭,再累也坚持。因为不停有人病了,病房扩了,故病房门诊每天的排班都在变,姚一楠住总想方设法积极协调,让不断快速增长的临床工作都能顺利开展。

前不久的感染高峰,周建娅得知自己一个支援发热门诊的“兵”发烧至39.8℃,咽痛发不出声音,因为没有更多的医生能顶上,作为科室负责人的她去把这个“兵”顶了下来休息,周建娅至今没请过半天假,哪怕感染高热期间,也没休息。

“呼吸内科本来就是新冠疫情最前线的科室。”周建娅说,值班医生一个晚上会诊就多达80多个,住在病房的患者病情都比较重,离ICU就差一步,但好消息是能出院的病人占了大部分,患者也基本上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为多。

“累不算什么,每个人都很累,我们能撑住的,因为医院领导层和团队都很给力。”呼吸内科团队无论是主任还是普通医生都积极主动坚持在一线。“有天下午将近5点,急诊分流过来挺多病人,庆春的呼吸门诊还是很忙,大家接到电话,都二话不说赶来,当时有10位我们呼吸科医生同时在4楼接诊,我们的老主任周建英主任也来支援,还有潘志杰、叶炳珏、徐旋里、周华、姚一楠等很多专家医生都来积极支援,很快把病人看完了。团队紧密携手,再难也会撑过去的。”

“别看我们救治这么忙,我们还要做临床研究。”周建娅强调,新冠流行期间的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有很大的意义,能为将来的治疗方案修订提供很好的依据和指导。

“别担心,我还是有觉睡的,情况都会好起来的。”周建娅表示,大家不必恐慌,虽然病房住得满满当当,但出院回家也是一大批一大批的,要有信心!

之江院区ICU李彤

我们是跑过死神的人

“现在她的氧饱和度在吸氧的情况下已经低于90,如果再进一步发展下去,可能需要插管。”晚上7点,在之江院区,灯火通明中医护人员脚步飞奔地来回奔跑,之江院区急诊科主任李彤站在一张病床边,正向家属耐心解释着患者的现状。

一转眼,他又冲到了急诊接诊台,一位救护车送来40岁左右阳性女患者,手脚僵硬、意识模糊,家属急得直掉眼泪,李彤迅速为患者检查生命体征,身旁的医护人员同时将患者放上抢救床,送入抢救室。

门外,又一辆救护车驶来,通过之前联系,车上是一位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李彤拉上氧气瓶冲出门外。

李彤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ICU主任,同时兼任之江院区急诊科主任,这两个科室,是受疫情冲击最大、最忙碌的科室之一,尤其随着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人数的增多,这两个科室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其实减员最厉害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在人手最紧张的时候,“扛着没阳”的李彤身兼数职,收病人、做超声、联系相应科室会诊、联系ICU和各病房接收患者、送患者去紧急手术……

晚上11点,急诊科的患者情况基本被梳理清楚。“我先到ICU去看下患者情况,有问题给我打电话。”在急诊科一刻都没停下来过的李彤,又赶去了ICU。

ICU里,躺着的是最危重的患者。相比急诊室的嘈杂,这里安静得只有机器发出的声音。在急诊跑得像一阵风的李彤一下子切换“静”模式,他轻轻地走过一张张病床,仔细观察着监护仪上的各项数据。“ICU里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能就是瞬间的,一定要注意细节。”

“氧饱和度掉到80了,之前还可以对话应答,现在基本没有反应了,立即准备插管!”ICU医护团队立刻手脚麻利地准备插管器材,10分钟后,顺利插管成功,心电监护仪上的数据稳定了下来。李彤擦了一把汗,眼睛已是布满红血丝。

从12月中旬起,随着新冠患者急剧增加,李彤就住在了医院里,每天6点左右起床,一直忙到深夜,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节奏。

也许是李彤强大的意志力一直支撑着他的身体渡过最艰难的时刻,随着“阳康”的医护人员陆续回归,一直撑着的他在元旦前夕“中招”了,然而,他仅休息了两天,便再次回归岗位,又开始奔忙了起来。

他们有共同一个身份——浙一人,同时他们也是逾万个浙一人的代表。三年多来,浙一人一直无畏坚守在疫情防控与救治的第一线,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贡献浙一力量。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058